重要活动

首页 > 文献期刊 > 重要活动

《气象学报》第二十八届编委会2016年第一次常务编委会召开
日期:2016-05-03 浏览量:205746

  

《气象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第二十八届编审委员会2016年第一次常务编委会于414日在北京召开,丁一汇主编主持会议,本刊常务编委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近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刊物影响因子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未来1-3年的选题策划和学术质量把关进行了讨论。

文献期刊部主任伊兰汇报了学报2015年及近期的出版工作。2015年学报大力加强了数字化与新媒体建设,中、英文版网站全面改版,并主办了大气科学前沿发展国际会议,以及JMR/气象期刊编辑作者研讨会,参加了美国气象学会(AMS)年会展会,扩大了期刊的国际影响。但现有的科研绩效指标使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外,刊物组约稿和策划能力不足,学报优质稿源匮乏,预计2016年出版量将减少,但出版周期会加快(投稿至纸刊出版:中文版约300天,英文版约250天;投稿至网上预出版:中、英文版均为180天以内)。

在主编和编委会的支持下,2015年以来编辑部加强了约稿和专刊组稿力度。包括:对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特邀报告进行约稿,对中英气候科学和服务项目CSSP会议约稿,组织JMR全国气候系统研究学术会议专刊、中纬度环流系统专刊、中国南方持续性降水专刊、王绍武先生纪念专辑、高原大气与环境专刊等。2015年也对数十位知名专家进行了一对一的约稿。2015年第二次编委会以来,还加强了新栏目建设。策划的新栏目包括年度天气/气候评述和科学问题、大气科学外场试验介绍和科学进展、资料/数据论文、气象科技史等。目前这些栏目处于启动或进一步策划之中。

分析了2015年学报中文版在CJCRCNKI、北大核心和CSCD的期刊引证数据,结果一致表明:学报中文版的他引率最高、被引半衰期长、期刊衰老慢、开放因子/扩散因子/扩散指标高、施引刊数多、学术传播范围大、平均引文数高、权威因子较高;综合来看,学报中文版的实力仍位居大气科学类期刊第2名。但是,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即时影响因子与其他一些期刊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英文版JCR 2014年影响因子为1.116,比上一年略有提升。学报中、英文版均获评中国知网“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文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百强报刊“阵容。

总之,在国际竞争和出版转型的大背景下,为保证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编辑部和编委会需要协同努力,在形式上搞活栏目,在策略上高瞻远瞩、组稿策划,在手段上多做宣传,扩大刊物的读者和作者群,提升期刊的科学传播和影响力。

丁一汇主编和参会的常务编委们肯定了新形势下主动约稿、组织专刊和拓展栏目工作的重要性,要求针对新栏目设置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与会专家还提出了更多的新栏目设想,指出多元化的文章内容有利于刊物的传播,新栏目建设工作要稳步开展、扎实推进。

本次编委会还回顾和讨论了学报中文版的宗旨、特色和定位。专家建议对学报办刊宗旨做2点文字修改。回顾学报90年来对大气/气象科学做出的重要科学贡献,提议未来的重点刊发方向可以包括大数据、天气预报创新理论与技术、气候预测创新理论和技术、大气污染和环境、大气科学中的人工智能等。在目前的专题策划工作基础上,各位专家就新栏目设置开展了深入探讨。专家提议征集中国气象学会各奖项得主的投稿,增加刊物优质稿源;建议编委起带头作用,为学报提供优质文章。在疑难稿件评议环节,针对科学基础及论证不足的投稿,编委会建议编辑部借鉴国际刊物做法,制定术语严谨的拒稿邮件模板。

与会专家对现有的审稿流程和基本审稿原则进行了审议和讨论,建议学报中文版也采用责任编委送审制,进一步加快审稿速度,提高审稿质量。建议编辑部调研现有稿件采编系统运行责任编委送审制的可行性,并尽快进行送审制度的改革,与国际刊物审稿流程接轨。最后,主编提出编辑部继续派员参加2017年美国气象学会年会,做好刊物的展示和宣传工作。编辑部将在暑期组织召开审稿人培训会议,主编建议与会常务编委积极参加。主编提出请编辑部尽快报送新栏目策划工作实施方案,并抓紧该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