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您当前位置:首页 > 90周年庆祝 > 嘉宾致辞
嘉宾致辞
 
中国气象学会秦大河理事长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4-10-11 浏览量:11715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庆祝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并举行座谈会。
90年前,蒋丙然、竺可桢等有识之士从“科学救国”的初衷出发,“以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为宗旨,在青岛联袂发起创建了中国气象学会,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

在学会发展早期的30年里,学会坚持宗旨,团结联合气象同仁,传播气象科技学术思想,建立学会学术年会制度,统一规范、统一名词,联系国内外参加国际活动,促进了民族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近代气象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学会创建初期,1925年7月,创立了国内第一本气象学术期刊《中国气象学会会刊》,后来更名为《气象学报》,1937年4月牵头提出成立全国气象行政机构提议,促进了中央气象局建立。所有这一切为打破外国势力对民族气象事业的垄断和把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奠定了民族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爆发,祖国山河破碎,中国气象学会同仁们仍然初衷不改,虽然颠沛流离,几经辗转,但是仍然坚持开展学术活动,坚持出版学术刊物,实在难能可贵,令我们后人无限敬佩和敬仰。在学会中期发展的30年中,两岸气象同仁长久隔离,但我们一脉相承。大陆气象学界在竺可桢、赵九章等先生的带领下,1951年学会在北京重建,为气象学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不幸的是,1966年到1977年期间,学会工作曾有过一段停顿,1977年重新恢复活动,步入了快车道,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台湾气象界在蒋丙然等诸位先生的带领下,1958年8月在台北复会,积极开展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气象学界同仁还没有过直接接触和交往。

在刚刚过去的30年,学会大陆部分在叶笃正、陶诗言、曾庆存、伍荣生等先生带领下,借改革开放东风,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开展活动,以面向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学会工作有了新的局面。经过30年的努力,建立了包括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一整套民主办会机制,加强了学会自身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形成了协商、民主、合作、互利、求实创新为主要标准的良好会风,整体上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年通过了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获得了4A级社会组织称号,离5A级还差一点,希望学会在下一届新的理事会带领下,成为中国5A级学会。学会建设了一批具有新兴、交叉、前沿为特点的学科委员会,由最初的4个增加到35个,并增设了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学术交流更加注重服务需求牵引,重建了学会年会制度,自2002年打造国内最大规模的气象学术交流平台,2010年创办了理事长高层论坛,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学会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学会活跃了民间渠道的交流和交往,先后和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30多个国家的气象学会、国际组织及专业团体建立联系,举办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创办并承办国际气象学会论坛、中日韩三国气象学会会资产负债表等等。学会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开展了很多活动,比如1978年创办了气象科普期刊,1982年创办了气象夏令营,近年来开展了气象科普进校园、进公交、进列车、进农村、进企业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气象科技知识的传播和公众气象意识的提高。学会还实施了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人才举荐措施。1985年创设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2008年设立邹竟蒙气象科技人才奖,与学会其他十多个奖项构成了学会表彰奖励体系,激励和带动了大批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成长,让更多的气象工作者走上前台、走向国际。
在期刊方面,学会的《气象学报》国际化等进程还是不错的,1987年还创办了英文版,2013年它的影响因子达到了1.111,还有待于提高,但是和以前比有了很大进步。

另外加强了学会内部管理,积极发展会员,编发了《中国气象学会会讯》。截止2014年8月,各类个人会员接近2万人,单位会员超过150个。
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启和推动两岸气象交流,始终是30年来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早期的试探交往和后来的一来一往成为常态,每次交流都是彼此信任、共识,乃至情感的积累。到今年更是实现双向交流20年。在这个过程中,两岸气象部门、气象学会很多同仁及海外华裔气象科学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座的许多人倾入了其中点点滴滴,感受很深,每一次交往对亲历者来说都是一次铭心的记忆,彼此找到了久别重新,亲如一家人的感觉。我们认为这次两岸气象学会庆祝九十周年座谈会,既是对气象科技发展历史的认同,也是对既往两岸交流成果的检验和肯定,对于加快深化进一步合作是一种宣示,是一种机遇,也更是发展的必然。这种交往超出了气象科技的范畴,正如前面几位嘉宾谈到的一样,它示范作用和深远意义正在得到方方面面的彰显。

最后,我想就两岸气象学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提几点建议:第一是要着眼于民族气象事业未来发展,以前瞻性的眼光、建设性的思维、高层面的共识,更加坚定努力,夯实基础,拓宽两岸合作新渠道。第二是秉承“以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的宗旨,以主题合作项目(如全球变化、防灾减灾、气象科普、青年互动等等)为抓手,寻求和建立交流合作新领域、新途径、新目标,研究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共动营造两岸气象学会交流的新格局。第三是要鼓励两岸气象同仁更广泛深入交流,开展合作,为交流面的扩大和深化架桥铺路,添砖加瓦,多做加法,争取乘法,以各自切实努力、共同努力,续写两岸气象交流的新篇章。

女士们、先生们,创新即发展,只有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学会成立九十周年,是为了学会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气象学会取得更大发展,为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实现科技梦、中国梦发挥更大作用,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十年后的今天,也就是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的日子。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24-2014 中国气象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24-2014 CM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