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您当前位置:首页 > 90周年庆祝 > 嘉宾致辞
嘉宾致辞
 
台湾大学陈泰然教授在中国气象学会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4-10-11 浏览量:9509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秦理事长、郑局长、辛局长、李副局长、崔将军、黄副市长、各位前来参加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座谈会的两岸的气象同仁,以及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想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跟各位介绍一下我们走过的历史,看看学会的价值,给大家看看过去学会的整个发展历程和历任理事长,随后再来看两岸交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气象事业的发展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同属国际公认天然灾害风险最高的热点区域,而气象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气象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气象先进、前辈们于90年前创立中国气象学会,以“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真是真知灼见,先知先觉。

1924年(民国38年)的2月份,蒋丙然先生接管了青岛胶澳商埠,随后高鲁、蒋丙然、竺可桢、彭济群、常福元等在当年10月10日,发起并在青岛观象台正式创立“中国气象学会”,蒋丙然先生被选为首任会长,一直担任了五届。之后北伐成功了,气象学会重心移到南京北极阁,由竺可桢先生继续担任第六至第十届会长。抗战爆发后,学会跟着政府西迁,首迁汉口,再迁重庆曾家岩、三迁北碚象庄的气象研究所,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北极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学会一个南迁台北,一个北迁北京,学会之间没有太多往来,各自运作,互不往来,互不相属,但各自保有原中国气象学会的创会宗旨,“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随后台湾修订为“研究气象学术,交换气象学识,藉以促进气象科学之进步”,而大陆也不断修订,修订为“促进气象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刚才秦理事长谈了很多普及工作。学会到台湾之后其实也是有点乱,直到1958年(民国47年),中国气象学会在台复会,依然选蒋丙然(台大地理系)教授为理事长,所以在台湾复会他是第一任理事长,他是教我大三气候学的老师。1972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学会正式名称修正为“中华民国气象学会”(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但是对内简称为“中国气象学会”。还是同根同源,还是同一个学会。

接下来回顾一下两岸中国气象学会不管在台湾运作还是在大陆运作历届的理事长。在大陆时期学会与在台复会的历任理事长,蒋丙然、竺可桢,这是前十届。随后在台湾复会后第一届有蒋丙然,之后有刘衍淮、郑子政、刘大年。郑子政先生当时是台湾中央气象局局长,在民国52年因为有个台风预报错误,受到省政府控告,吃了官司,这也是气象界里面的大事儿,这是郑子政先生。随后政府派了我们的空军,刘大年先生接任了气象局长。刘大年先生虽然不是学气象的,但是也担任了很多气象学会理事长的职务。接下来是亢玉瑾,吴宗尧、蔡清彥、陈泰然、谢信良、刘兆汉,刘广英,辛江霖、周仲岛,现任是王宝贯。大陆中国气象学会历任理事长,蒋丙然、竺可桢、赵九章(赵九章先生我们没有机会见过,但在台湾的很多前辈都受教于他)、叶笃正先生和陶诗言先生(他们都来过台湾,对台湾的交流不管是精神上或是实质上都是大力的促进者和拥护者)、章基嘉先生(是邀请我第一次来前大陆访问的当时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邹竞蒙先生(当时气象局局长)、曾庆存先生、伍荣生先生(今天没来)、秦大河理事长等等。

接下来回顾一下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刚刚大家都谈到了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有办法运作,但是结束以后就改革开放了,这使两岸气象界关系产生了明显改变。首先的改变,就是分别在1982年11月、1984年12月及1986年3月两岸气象界在WMO主席菲律宾PAGASA局长Contaner促成下,共同于马尼拉参与“南海及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学术研讨会”。1982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先生与我们中央气象局局长吴宗尧先生带团参与,但是这时候两岸有点生涩,彼此相互点头、微笑致意、含情脉脉,但不相互握手,也不照像。第二次不一样了,1984年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骆继宾先生还有我们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领孝先生带领参与,这时候彼此可以握手了,我们握手言欢,而且相互拥抱致意,私会交流,但是不公开照相。私会交流其中很重要的是我跟陈联寿教授在一块开始谈两岸交流很多事情。过了三次以后,随后是1989年7月和1992年9月,两岸气象界在UCAR主席R.Anthes与美国海军气象研究院(NPS)张智北教授促成下,共同于香港参与“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气象与气候研讨会”。1992年,彭光宜先生受命与邹竞蒙局长邀请我到大陆来进行访问。当时规划了一张访问路程,都是看的锦绣大好河山。我跟邹局长说,大好河山跑不掉,但是我要到大陆来就要看大陆气象部门,就做了这样一个安排。随后的1993年1月6-19日两个礼拜,我受中国气象局邹竞蒙局长和中国气象学会章基嘉理事长的邀请,正式开启了两岸气象学会交流,由学会秘书长彭光宜全程陪同。当时我的想法,两岸气象学会都是中国气象学会,既然你是秘书长,也是我的秘书长,所以有必要由秘书长全程陪同。谢谢他的全程陪同,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中国大陆地区之气象研究教学与作业考察。在大陆考察了25个单位,两个礼拜马不停蹄,很多大陆同仁也变成了好朋友,这里就不一一说了。其实当时也在想,除了气象之外,还要看教育、研究,就看了一些大学,从中央看到地方,看到县市,随后我就完成了一篇考察报告,发表在气象学会的会刊上,现在还剩下100本,如果有兴趣可以跟我索取,里面非常详细,谁请我吃饭、吃什么饭,都写进去了。

接下来,1994年两岸气象学会庆祝中国气象学会成立70周年,分别于3月和10月在台北与北京召开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正式启动两岸学会间之学术交流,并确定交流四大重点方向:资料、技术、学术及大气科学名词。就几个例子谈大气科学名词,两岸成立了大气名词工作委员会,在台湾由气象学会选出来委员会的委员,在大陆由自然基金委这边负责,跟学会共同选出来委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共同召开了八次,并于2002年出版了“海峽两岸大气科学名词”,2012年出版“海峽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两份资料。首先是对照,其次是继续开会,需要见证两岸不要把名词各自管理,而能把名词真正统一下来。第一届委员是1999 -2006年,第二届是2006-2012。第一届,大陆委员今天在场的没有,台湾的委员传承是很持续的。第二届委员,大陆这边秦理事长在,台湾这边基本都来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基本上是同一批人。我们看看前面几次会议,当时论文研讨会汇编的封面,这是1999年在台湾大学大气系举办的,这是2000年在海口的照片,这个是在台北召开的第三届。第四届在新疆喀什,当时接待的是现在的许局长,他当时在乌鲁木齐,我们去了吐鲁番、火焰山等很多地方。第五届在台北,随后又到了三亚,后来又在台北,去年是在昆明。

最后要说的,两岸气象交流合作主要在提升民生福祉。气象事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民生福祉,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气象学会是促进气象科学技术与气象事业发展的引擎,期盼未来两岸气象学会能有更积极且更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永续发展,千秋万世的气象事业,以造福苍生百姓。
谢谢各位。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24-2014 中国气象学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24-2014 CM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