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2018年气候预测技术论坛在贵阳召开
日期:2018-11-15 浏览量:105296

 

2018年11月15-16日,由中国气象学会和国家气候中心联合主办,贵州省气象局和贵州省气象学会联合承办的2018年气候预测技术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中国气象学会金星秘书长主持了本次论坛,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黄卓副司长、国家气候中心贾小龙副主任、贵州省气象局刘曙光局长出席了本次论坛并致开幕词。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中国科学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受邀与会并为本次论坛做特邀报告。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级各单位、各省级单位及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局预报中心高校、科研院30余个单位百余位气候预测专家及业务骨干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

 

 

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黄卓副司长致辞

 

 本次论坛共分三个专题,以交流学习气候预测技术方法为主旨分享思考气候预测技术成果目的,共三个分论坛分别是: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以及“2018年度业务气候预测总结”。


论坛现场

 论坛采用论坛特邀报告、专题特邀报告、专题优秀报告及优秀墙报交流的形式举行。丁一汇院士四位特邀专家分别就“区域气候预测的信号源与大气内部变率”、“东亚季节气候可预报性和预测”、“夏季西太副高和中国东部降水异常预测的一些研究结果”、“热带气旋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反馈作用模拟研究”等内容论坛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大咖秀。张耀存教授、包庆研究员、任宏利研究员陈丽娟研究员等多位专家也从不同角度为各分论坛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专题特邀报告。论坛百余篇投稿文章中甄选出来30余篇口头报告及20余篇墙报,也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交流学习主要目的为更多的气候预测骨干和未来专家提供展示和分享的平台。根据论坛报告墙报内容汇报情况评选出12篇优秀论文并颁发证书



附:会议交流报告

 

1、区域气候预测的信号源与大气内部变率——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

2、东亚季节气候可预报性和预测——杨修群(南京大学

3、夏季西太副高和中国东部降水异常预测的一些研究结果——陆日宇(中国科学大气物理研究所

论坛1:气候预测机理分析和诊断

1、Indian Ocean SST modes and their impacts: dynamics, simulations and predictability——任宏利(国家气候中心)

2、Dominant Modes of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Summertim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Their Predictions ——梁萍(上海区域气候中心)

3、 AO_NAM主模态下北极冷空气的优势路径和影响地区的研究——梁苏洁(天津气候中心)

4、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涛动对新疆冬季气温的影响——陈颖(新疆气候中心)

5、华西秋雨的环流特征分析——李智才(山西气候中心)

6、南海季风爆发对长江中下游春夏降水转换的影响——蒋兴文(成都高原所)

7Evaluation of FAMIL2 in Simulating the Climatology and Seasonal-to-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 Characteristics——包庆(中科院大气所)

8、南印度洋大气垂直环流与江西6月降水的关系——谭桂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9、黄河流域初夏、盛夏降水特征及环流型对比分析——吴璐(河南气候中心)

10、局地水汽异常对2016_2017中国南方暖冬的影响——郑彬(广州热带所)

11、热带印度洋MJO活动异常对四川盆地降水的调制——甘薇薇(成都区域气候中心)

12、一个适合于衡量副高东西变化影响西南地区夏季气候的指标——晏红明(云南气候中心)

13、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对西南雨季开始早晚的影响——白慧(贵州气候中心)

论坛2: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和气候模式应用

1、BCC新一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多尺度预测能力评估——张耀存(南京大学)

2、长江上游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分析及其预测技术——唐红玉(重庆气候中心)

3、基于BCC二代气候模式的山西盛夏降水降尺度预测——张冬峰(山西气候中心)

4、1991年以来西北地区东部伏旱气候特点及其对伏旱延伸期预报的探索——林纾(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5、JMA新一代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系统预测能力的评估——程智(安徽气候中心)

6、中国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v1.0研发进展及预测应用——武于洁(国家气候中心)

7、Some Researches on Climate prediction in NZC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IAP——孙建奇

(中科院大气所)

8、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genesis potential index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ropical cyclogenesi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高建芸(福建气候中心)

9、年代际太平洋振荡对1998年以来台风生成频数突然减少的影响——占瑞芬(上海台风所)

10、基于深度学习的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预研——胡娅敏(广州区域气候中心)

11、基于气候模式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华东气温极端事件预测试验——杨雅薇 (上海区域气候中心)

12、CNOP在原发型MJO事件初始化问题研究中的初步应用——魏云涛(国家气候中心)

论坛3:2018年度业务气候预测总结

1、气候预测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范可(中科院大气所)

2、ENSO集合预测系统近几年预测回顾及改进——郑飞(中科院大气所)

3、2018年汛期预测回顾——顾薇(国家气候中心)

4、2017/2018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_章大全(国家气候中心)

5、基于CFSv2东亚冬季风预测研究—— 田宝强(中科院大气所)

6、2018年中国西北四省汛期预测总结及方法改进——张宇(兰州干旱所)

7、基于新监测指标的江南入梅早晚的气候特征及影响系统分析——赵俊虎(国家气候中心)

8、2018年甘肃省汛期气候预测总结——卢国阳(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9、2018年黑龙江省夏季异常多雨成因分析——宋丽华(黑龙江气候中心)

10、2018年汛期重庆降水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何慧根(重庆市气候中心)

11、2018年广东春夏旱涝急转的前兆信号及应用——郝全成(广州区域气候中心)

12、2018长江流域和湖北主汛期预测总结——郭广芬(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