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2019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日期:2019-04-09 浏览量:111931

201932728日,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江苏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天气学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19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本次交流会是中国气象学会继2018年开始加大力度支持和组织专业领域科技交流活动后,第二次主办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来自国家级业务单位、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高等院校、部队、民航等80余个单位1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交流会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王金星秘书长主持,江苏省气象局翟武全局长、国家气象中心金荣花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交流会共安排特邀报告5篇、大会报告7篇、分会场报告103篇、墙报交流报告51篇。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陆汉城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闵锦忠教授、南京大学赵坤教授等行业知名专家,分别围绕冰雪冻雨灾害与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研究及预报进展、中尺度灾害性天预测预警研究、副热带地区区域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及业务应、双偏振雷达观测华南两次强对流过程的微物理特征等方面内容为与会代表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

接下来的交流活动中,参会代表分成五个分会场,围绕暴雨和暴雪,台风与海洋、高温、寒潮、水文气象,强对流天气,天气预报技术方法、雾霾等开展研讨。来自全国各气象行业有关部门一线预报员梳理了各自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并从实际出发指出了目前气象业务预报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交流会的召开进一步深化了预报技术经验,加强了一线预报员对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这一交流平台的搭建对提高预报员的科研能力、技术总结能力和科学素质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得到广大气象预报业务人员的认可和好评。

 

 特邀报告

1.   冰雪冻雨灾害与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

2.   台风研究及预报进展——端义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3.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研究——陆汉城(解放军理工大学)

4.   副热带地区区域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及业务应用——闵锦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   双偏振雷达观测华南两次强对流过程的微物理特征——赵坤(南京大学)

大会报告

1.  江苏不同类型暴雨成因及预报方法研究概述——刘梅(江苏省气象台)

2.  20188月华南超历史极值降水事件的观测分析与机理研究 ——谌芸(国家气象中心)

3.  2018年三次影响较大天气过程的预报难点分析——    赵桂香(山西省气象台)

4.  2018年首场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及思考——康岚(四川省气象台)

5.  1822号超强台风“山竹”暴雨、大风特征分析    ——陈见(广西省气象台)

6.       昆明春末一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梁红丽(云南省气象台)

7.       20181月湖南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周慧(湖南省气象台)

分会场报告

暴雨、暴雪第一分会场

1.  0808”北京城区局地极端强降水中边界层偏东风的作用及可预报性初步分析——郭金兰(北京市气象局)

2.  16.7”华北极端降水的中期预报误差分析——唐健(国家气象中心)

3.  河南省极端暴雨的环境参数特征——张霞(河南省气象台)

4.  暖区暴雨和季风槽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微物理特征对比分析——黄美金(福建省气象台)

5.  2018年辽宁两次雨转暴雪过程对比分析——阎琦(沈阳中心气象台)

6.  内蒙古冬季极端多雪气候事件环流演变特征及季节预测信号——高涛(内蒙古气象科研所)

7.  基于SAL方法对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多模式预报检验分析——金小霞(江苏省气象台)

8.  2018年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条件及多尺度系统分析——师锐(四川省气象台)

9.  20181月初安徽特大暴雪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杨祖祥(安徽省气象台)

10. 2018年“8.21”关中暴雨成因及预报偏差分析    ——赵强(陕西省气象台)

11. 2018521日四川盆地南部突发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张芳(国家气象中心)

12. 台风“艾云尼”引发广州机场特大暴雨的模拟研究——谢文锋(民航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

13. 201875-7日江西持续性大暴雨分析—— 肖安(江西省气象台)

14. 2018年初安徽省两次罕见大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姚晨(安徽省气象台)

15. 5.16”岷县短时暴雨冰雹天气初步分析——张海耀(定西市气象台)

16. 湖北省西南气流型暖区暴雨相关特征分析——张萍萍(武汉中心气象台)

17. 初夏浙中三场暖区暴雨特征的对比分析——周梅(金华市气象局)

18. 青海省贵南县826日暴雨天气雷达回波分析——乜国妍(海南州气象局)

19. 新疆哈密市首次暖区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阿不力米提江·阿布力克木(新疆气象台)

20. 北京“7.16”特大暴雨中暖区暴雨特征和成因——雷蕾(北京市气象台)

21. 20184月山西一次暴雪天气的高架对流特征分析 ——申李文(山西省气象台)

暴雨、暴雪第二分会场

1.  台风海棠(1710)残涡引发辽东半岛极端暴雨的成因分析——张黎红(大连市气象台)

2.  一次超级单体雷暴造成下击暴流的结构和发展特征分析——张琳娜(北京市气象台)

3.  2018年我国主要雨季天气特征分析——李勇(国家气象中心)

4.  一次江淮气旋暴雪的积雪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杨成芳(山东省气象台)

5.  7.10”甘肃陇东南极端暴雨特征与可预报性分析——黄玉霞(兰州中心气象台)

6.  大气河对湖南“6.22”极端暴雨的阶段性影响及模拟分析——姚蓉(湖南省气象台)

7.  18.02”沈阳降水过程相态变化及成因分析——张爱忠(民航东北空管局气象中心)

8.  20188月惠东特大暴雨成因分析——沈晓琳(  国家气象中心)

9.  异常环流背景下贺兰山地形对8.21特大致洪暴雨的影响分析——纪晓玲(宁夏气象台)

10. 湖北省2018年首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王珊珊(武汉中心气象台)

11. 沈阳市区两次暴雨的对流系统触发演变和维持机制分析——杨磊(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12. 2018年初冬黑龙江省首场暴雪天气成因分析——任丽(黑龙江省气象台)

13. 湖北省夏季引发极端降水的MCS统计分析——王孝慈(武汉中心气象台)

14. 淮气旋降雪过程的降水相态特征——刘畅(山东省气象台)

15. 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在宁夏暴雨天气分型中的应用——邵建(宁夏气象台)

16. 201812-4日江淮流域暴雪天气过程的动力诊断分析——管琴(青海省气象台)

17. 20181月江苏两段罕见持续暴雪过程综合分析——陈圣劼 (江苏省气象台)

18. 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区一次极端暴雨天气的水汽特征分析——孔祥伟(兰州中心气象台)

19. 2018.7.18”甘肃东乡特大暴洪灾害天气诊断分析——马玉坤(临夏州气象局)

20.   城市热岛在天津地区一次短时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王莹(天津市气象台)

台风与海洋、高温、寒潮、水文气象分会场

1.  两次台风暴雨对比分析——王宁(吉林省气象台)

2.  耦合GMKHM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滑坡物理预报研究——包红军(国家气象中心)

3.  台风“艾云尼”持续强降雨过程成因初步分析——程正泉(广东省气象台)

4.  2012-2016年华南近海加强台风的大尺度动力机制研究——张玲(国家气象中心)

5.  2018年初影响我国的一次持续低温事件及其与“0801”事件的对比——秦明月(大气物理研究所)  

6.  卡尔曼滤波在高温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杜良敏(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7.  2018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吕心艳 (国家气象中心)

8.  两次台风衍生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特征对比分析——谌志刚(广州市气象局)

9.  冬春季黄渤海海雾形成过程中大气海洋特征对比分析——史得道(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10. 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对生态影响的效益评估——狄靖月(国家气象中心)

11. “塔拉斯”及相似台风的路径和降水特征分析——石娟(海南省气象台)

12. 一次冷空气大风水平与垂直风场结构分析——郑丽君(上饶市气象局)

13. 广西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过程预测概念模型及其应用——朱秋宇(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14. 18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深圳大风特征初步分析——刘佳(深圳市气象局)

15. 变性台风暴雨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机制研究——张雅乐(干部学院)

16. 2018年三个影响辽宁的变性台风的演变及结构对比分析 ——曲荣强(沈阳中心气象台)

17. 基于气候持续性的台风大风圈半径预报方法——聂高臻(国家气象中心)

18. 1810号台风“安比”非对称性降水成因分析——闫雪瑾 (河北省气象台)

19. 2018GRAPES-TYM台风预报性能对比分析——王海平(国家气象中心)

20. 克拉玛依一次罕见冻雨天气过程分析——史昀(克拉玛依市气象局)

强对流天气分会场

1.  豫东龙卷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监测预警——张一平(河南省气象台)

2.  山东省初秋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落区和抬升触发机制分析——侯淑梅(山东省气象台)

3.  河南分类强对流天气概率预报方法及客观化产品应用检验评估——牛淑贞(河南省气象台)

4.  2018715-17日北京极端强降水过程三类对流风暴及其强降水特征分析——曹艳察(国家气象中心)

5.  一次局地脉冲风暴的可预报性分析——周长春(四川省气象台)

6.  一次冷涡背景下突发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孙一昕(民航天津空管分局)

7.  强降水和冰雹对流许可尺度集合预报个例试验——孙敏(上海中心气象台)

8.  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预警技术与预警试验——黄先香(佛山市气象局)

9.  雷达对冰雹灾害落区的跟踪及鉴定——王丽荣(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

10. 2018716日山西多灾种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赵海英(山西省气象台)

11. 比较分析201833日海南冰雹天气的成因——冯箫(海南省气象台)

12. 2018年湖南首场风雹天气成因分析及预警探讨 ——唐明晖(湖南省气象台)

13. 811”强龙卷天气成因初步分析——云静波(内蒙古气象台)

14. 一次热带高空冷涡诱生的MCV发展机制分析——郭巧红(浙江省气象台)

15. 浙江省不同形势背景场的冰雹天气过程对比分析——李文娟(浙江省气象台)

16. 0813”天津静海EF3级强龙卷小尺度机理研究——张楠(天津市气象台)

17. 6-北京地区两条线状对流相继下山发展的边界层条件对比研究——纪彬(北京市气象台)

18. 上海地区2017年夜间飑线过程统计特征分析——张晶(上海中心气象台)

19. 浙江省一次初春罕见飑线过程的成因分析——贾燕(浙江省气象台)

20. 2012-2016年陕西后向传播型雷暴回波统计特征分析——胡启元(陕西省气象台)

天气预报技术方法、雾霾分会场

1.  贵州锋面雾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杜小玲(贵州省气象台)

2.  基于数据挖掘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大气污染减排效果评估——朱晓婉(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

3.  数值模式空间检验方法在台风暴雨过程评估中的应用——王新敏(河南省气象台)

4.  基于递归神经网络的江苏城市夏季最高气温预报——樊仲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  国家级智能网格实况分析产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评估分析——俞剑蔚(江苏省气象台)

6.  两次影响北京的沙尘过程传输特征对比分析——花丛(国家气象中心)

7.  初探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业务预报中的应用前景----AI Challenger2018全球挑战赛——嵇磊(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8.  2018年春节期间琼州海峡持续性大雾过程分析—— 王慧(国家气象中心)

9.  风廓线雷达在一次罕见重污染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尹忠海(湖南省气象台)

10. 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相似热带气旋检索算法——王玉(国家气象中心)

11. 201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极端异常的天气气候和环境效应——饶晓琴(   国家气象中心)

12. 河西走廊东部“2018.03.19”强沙尘暴特征分析——李玲萍(武威市气象局)

13.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北京春季一次“先霾后沙”空气污染过程分析——刘超(国家气象中心)

14. 克拉玛依市逆温层特征分析——容娜(克拉玛依市气象局)

15. 国家级天气预报检验分析系统建设与应用——张金艳(国家气象中心)

16. 北京雨滴谱与X波段双偏振雷达在降水相态识别中的应用——杜佳(北京市气象台)

17. 利用中尺度模式信息进行定量降水预报客观订正——郭云谦(国家气象中心)

18. 基于雷达外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短临定量降水预报对比分析——纪永明(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

19. 《全球大尺度信息在GRAPES 3km区域模式中的应用》——庄照荣(国家气象中心)

20. 华北、黄淮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浓雾过程分析——王宏斌(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1. 几种格点化温度滚动订正预报方案对比研究——曾晓青(国家气象中心)

22. 201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多模式SBMA概率预报试验——祁海霞(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墙报交流

暴雨、暴雪第一分会场

1.  201872-4日川渝地区移动型暴雨过程分析——肖递祥(    四川省气象台)

2.  20185月江苏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前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原因分析——  沈阳(江苏省气象台)

3.  用“分型配料法”制作内蒙古东南部区域暴雨预报——徐建国(通辽市气象局)

4.  吉林中部“7.13”极端暴雨中高分辨率资料应用分析——胡中明(吉林省气象台)

5.  副高边缘区域性暴雨动热力结构特征分析——马国忠(黑龙江省气象台)

6.  登闽西行衰减台风引发后部暴雨的成因诊断及数值模拟——林小红(福建省气象台)

7.  南疆夏季三次不同降水类型预报及递进式服务思考——窦新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

8.  西藏一次大范围极端降雪过程的诊断分析——余燕群(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9.       四川盆地一次初夏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陈贝(乐山市气象台)

暴雨、暴雪第二分会场

1.  基于中分析的山西省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苗爱梅(山西省气象台)

2.  两次暴雨过程分析——国世友(黑龙江省气象台)

3.  20181月陕西区域性暴雪过程诊断分析  ——徐娟娟(陕西省气象台)

4.  宁夏两次强降雪冷暖空气活动及水汽、动力特征——贾宏元(宁夏气象台)

5.  新疆伊犁一次雨转暴雪天气的成因分析——江友飞(伊犁州气象局)

6.  桂林春季一次暴雨过程分析——唐桥义(桂林市气象局)

7.  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副高边缘两次对流性暴雨对比分析——郭媛媛(山西省气象台)

8.  2018年崇左市春季首场暴雨过程及诊断分析——蒋亚平(   崇左市气象局)

9.  2018813-15日吉林省区域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于月明(长春市气象局)

10.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行业标志应用规范》(QX/T-2013-13)解读——周芳(湖北省气象局)

台风与海洋、高温、寒潮、水文气象分会场

1.  北京“7˙16”暴雨过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致灾成因初探——许凤雯(国家气象中心)

2.  摩羯减弱低压引起渤海大风的成因分析——胡田田(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3.  台风“摩羯”进入渤海强度加强成因分析——苏杭(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

4.  台风“摩羯”(1814)残余环流经渤海突然增强原因分析——朱男男(海洋中心气象台)

5.  2018年辽宁高温天气分析——韩江文(沈阳中心气象台)

6.  台风“摩羯”强度变化和降水特征分析——傅方奇(浙江省气象台)

7.  20186-7月长江上游洪涝的气象水文特征——高琦(武汉中心气象台)

8.  18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深圳大风特征初步分析——刘佳(深圳市气象局)

9.  1822号台风“山竹”造成防城港南北降水降水差异分析——陈绍河(防城港市气象局)

10. 台风“贝碧嘉”影响海口过程分析——钟文婷(海口市气象局)

11. 2018520日重庆武隆滑坡事件的天气条件分析及数值模拟——翟丹华(重庆市气象台)

强对流天气分会场

1.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在风切变预警中的应用——张曦(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

2.  山东地区一次大范围秋季冰雹天气的配料法分析——吕新刚(94201部队)

3.  20186月一次强对流天气落区成因分析  ——王洪霞(山西省气象台)

4.  1810号“安比”台风过境后辽宁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聂安琪 (沈阳中心气象台)

5.  高空冷涡背景下一次龙卷天气分析及灾害调查评估——王昆鹏(松原市气象台)

6.  上海地区2017年夜间飑线过程统计特征分析——张晶(上海中心气象台)

7.  一次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极端降水的演变特征分析——冯晋勤(龙岩市气象局)

8.  2018421日宜昌冰雹过程分析——张翠(宜昌市气象局)

9.  一次对流云团伴随的强对流和暴雨天气分析——王兴菊(安顺市气象局)

10. 20122017年大姚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赵海玥 (大姚县气象局)

11. 2018年初夏商洛罕见致灾大冰雹天气的成因分析——刘嘉慧敏(陕西省气象台)

天气预报技术方法、雾霾分会场

1.  2015年冬季京津冀地区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气象成因分析——吕梦瑶(国家气象中心)

2.  基于逐步回归法的春季雾分析预报模型——顾成恺(中国民用航空大连空中交通管理站)

3.  降水与相对湿度协同算法的检验评估——刘一玮(天津市气象台)

4.  中央台降水预报在春夏季决策服务中的检验应用——赵玉洁(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

5.  神经网络方法在上海沿海海浪预报中的应用——朱智慧(海海洋中心气象台)上

6.  一次重度污染过程的成因分析——涂小萍(宁波市气象局)

7.  基于LPDM的一次高原沙尘重污染天气传输特征分析——郭晓宁(青海省气象台)

8.  贺兰山东麓春季最低气温和霜冻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的检验——陈豫英(宁夏气象台)

9.  新疆大降水极端天气指数EFI的预报阈值评估——贾丽红(新疆气象台)

10.   气象国家标准《中国气象产品地理分区》(GB/T36109-2018)解读——王秀荣(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