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国内交流

2019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成功召开
日期:2019-05-28 浏览量:94605

2019527日,2019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在贵州省都匀市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委员会、贵州省气象局联合承办。

微信图片_20190527201559

 

 

 

 

 

 

 

 

 

 


                   2019年全国农业气象技术交流会开幕式

会议以总结交流农业气象新技术,推动农业气象技术发展,提高服务能力为主题,围绕大宗粮食作物和特色农业与生态2个方面展开研讨。共安排大会特邀报告6个、分会场交流报告65个,以及墙报交流报告66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春乙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刘布春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张玉书研究员、山东省气候中心副主任薛晓萍研究员、天津市气象中心黎贞发研究员、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王景红研究员受邀分别作了题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林果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技术研究进展”、“松毛虫气象预报与灾损评估技术”、“区域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展望”、“都市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与实践”、“苹果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及应用”的特邀报告。

 

 

微信图片_20190527201642

 

 

 

 

 

 

 

 

 


                               交流会现场

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和各省、市(县)气象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华云集团华云尚通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赛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雅欣理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雨根科技有限公司等共90余个单位近200位科研业务代表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气象学会王金星秘书长主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春乙研究员、国家气象中心薛建军副主任、贵州省气象学会胡跃文秘书长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墙报交流

 

特邀报告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王春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林果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技术研究进展——刘布春(中国农业科学院)

3.松毛虫气象预报与灾损评估技术——张玉书(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4.区域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展望——薛晓萍(山东省气候中心)

5.都市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与实践——黎贞发(天津市气象中心)

6.苹果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及应用——王景红(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交流报告

1.夏玉米“旱涝阴倒”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刘荣花(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组成的影响与模拟研究——米  娜(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3.黑龙江省春季低温指数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田宝星(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4.湖北省夏玉米适播期分析——肖玮钰(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5RCP8.5情景下长江流域一季稻高温热害暴露度研究——黄大鹏(国家气候中心)

6.农业气象统计在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杨霏云(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7.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的夏玉米高温热害监测评估——韩丽娟(国家气象中心)

8.利用多源卫星数据开展农作物分类的方法研究——范锦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9.从高分影像中提取冬小麦空间分布信息的方法——李  峰(山东省气候中心)

10.自动与人工观测土壤水分差异对比分析——赵梦凡(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1.农业气象标准化现状及发展思考——姜月清(国家气象中心)

12.气象干旱对农作物影响的不确定性及其卫星遥感监测方法——房世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气所)

13.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省春玉米冷害特征研究——郭春明(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4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rop managements on phenology changes of soybean in China——何  亮(国家气象中心)

15.气候变化背景下定量化的农业生产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董智强(山东省气候中心)

16.黑龙江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落区预报方法——赵  玲(黑龙江省气象台)

17.北方冬小麦冬前苗情长势对冬后生长的影响规律——谭凯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18.冬前有效积温的演变对廊坊冬小麦播期影响研究——李  茜(河北省廊坊市气象局)

191981-2018年黑龙江省日照时数及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陈可心(黑龙江省气象台)

20.江苏省冬小麦春霜冻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吴洪颜(江苏省气象台)

21.土壤水分对不同量级自然降水的响应分析——王  兴(兰州区域气候中心)

22WOFOST作物模型在山西玉米干旱影响评估中的应用——王志伟(山西省气候中心)

23.农田CO2浓度动态变化及其分布特征——俄有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气所)

24.气候突变对陕西农业生产的影响——高茂盛(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25.四川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及灾损评估——陈  超(四川省气候中心)

26.品种不变情况下作物发育期对历史气候变化的响应——邬定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7.涝渍胁迫下玉米苗期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余卫东(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8.玉米干旱指数研究——宋艳玲(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9WRF-CLDAS系统在内蒙古土壤墒情监测及预报中的应用——宋海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30.江苏水稻产量结构变化特征及适宜种植区区划——徐  敏(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31.双季早稻早直播可行性及稳产性探究——张  坤(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

32.河北省小麦返青期与气温的关系研究——单  琨(廊坊市气象局)

33.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技术——金志凤(浙江省气候中心)

34.大豆气候品质认证模型研究——姚俊英(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

35.昆山阳澄湖大闸蟹气候品质评价方法与应用——钱钰林(江苏省昆山市气象局)

36.蓝莓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及模型的设计——张  丽(安徽省芜湖市气象局)

37.基本气候指数的安徽省茶叶气候品质评价——刘瑞娜(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

38.广西农作物气象守护智能服务模式——黄海洪(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

39.基于CottonXL模型的低温冷害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研究——王  森(新疆农业气象台)

40.基于移动终端的农情灾情实时监测与智慧服务应用技术——董朝阳(天津市气候中心)

41.精细化河蟹养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建立——张旭晖(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

42.茶叶农用天气预报技术研究——徐永灵(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43.基于机器视觉作物叶片形态特征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宫志宏(天津市气候中心)

44.气候变化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赵俊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5.降雨对北方典型草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王海梅(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46.气候变化对内蒙古鄂温克旗典型草原植物物候的影响——肖  芳(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47.基于MODIS GPP数据产品的辽宁省碳源汇空间格局分布研究——冯艾琳(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48.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气象条件对植被生态的贡献率——黄林峰(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49.三峡库区晚熟柑橘冻害监测预警技术——何永坤(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50.基于大气环流的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气象预测模型——王纯枝(国家气象中心)

51New technology for using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in forest insect pest forecast and warning systems.——秦江林(广西区气象科学研究所)

52.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预测——柏秦凤(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53.杭州市单体钢架大棚风灾指标及时空分布——朱兰娟(杭州市气象局)

54.贵州省玉屏县油茶种植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莫建国(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55.我国北方赤霞珠葡萄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张  磊(宁夏气象局)

56.陕西油菜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精细化区划——梁  轶(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

57.贵州省大白菜错季栽培气候适宜性区划——左  晋(贵州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

58.基于ARCGIS的新疆叶城县核桃气候适宜性精细区划——李战超(新疆农业气象台)

59.基于气象要素影响的柑橘定量滴灌模型研究——谭宗琨(广西区气象减灾研究所)

60.山东省设施生产季连阴天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陈  辰(山东省气候中心)

61.滴灌模式下绿洲棉田干旱过程特征分析——吉春容(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新疆农业气象台))

62.极端气候事件对云南保山茶叶生产的影响——李少娟(云南财经大学)

63.日光温室‘夏黑’葡萄需冷量和需热量研究——张艳艳(廊坊市气象局)

64.环境湿度对富士苹果花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影响——王  静(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

65.基于有效积温的蓝莓芽萌动期预测指标研究——梁  平(黔东南州气象局)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