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简介

广西气象学会简介
 

广西气象学会成立于1960年3月7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广西气象学会是由广西气象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气象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是研究气象科学和发展广西气象科技事业的非营利性、群众性的社会团体,是广西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一、学会发展沿革

1.1960年成立广西气象学会

1960年,根据区科协有关精神, 2月28日至3月7日在贵县召开自治区水文气象群英会(会议代表640人)后期召开了广西气象学会成立大会,选举生产了第一届理事会,时任局长赵月年任理事长。

2.1978年学会恢复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广西气象学会活动被迫停止。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6月恢复学会工作。1978年11月26日至l2月2日在梧州召开了第三届全自治区会员代表大会,代表66人,时任局长赵月年继续任理事长,会议期间进行了学术报告。经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决定,理事会下设天气、农气、气候和大气探测4个专业组和科普工作委员会。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学会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1987年,中国气象局在省级气象部门安排了学会秘书处的机构编制,广西气象学会随后成立秘书处,由区气象局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承担学会日常工作。自此,开始在专业(工作委员会)、各会员单位聘任兼职联络秘书,初步建成学会的组织网络,为学会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组织机构

广西气象学会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理事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由全体理事选举产生。学会秘书长负责主持学会日常工作。

       第一届理事会(1960年)

理事长:赵月年

副理事长:支德先  张明德  贺维章 

秘书长:支德先(兼,后由刘春生任)

 

      第二届理事会 (1964年) 

理事长:赵月年

副理事长:郭可展   魏韬  支德先

秘书长:吕兆驩

 

      第三届理事会(1978年)

理事长:赵月年

副理事长:黄琪荣  陈清波  郭可展  郭殿福  严家强

秘书长:吕兆驩

副秘书长:梁文吉

 

      第四届理事会(1982年)

理事长:赵月年

副理事长:吕兆驩  严家强  那洪璞  郭可展  郭殿福

秘书长:严家强(兼)

副秘书长:蒙远文  沈兴瑞 

 

      第五届理事会(1985年)

理事长:胡圣立

副理事长:吕兆驩  郭可展  郭殿福  蒋伯仁

秘书长:张玉坤

副秘书长:孙介夫  侯成璧              

第六届理事会(1990年)

名誉理事长: 郭殿福

理事长:胡圣立

副理事长:蒋伯仁  罗文质  吕兆驩

秘书长:张玉坤

副秘书长:彭本贤

第七届理事会(1997年)

理事长:林少雄

副理事长:吴兴国  罗佳驰  苏用能  高义喜  张玉坤

秘书长:李耀先

副秘书长:姚才  覃武  张永强 

第八届理事会(2002年)

名誉理事长: 林少雄

理 事 长:韦力行

副理事长:苏用能  李耀先  何  飞  孙  涵  金  龙

秘 书 长:李耀先(兼)

副秘书长:黄海洪、粟华林、符合 

第九届理事会(2006年)

理事长:韦力行

副理事长:姚才 李耀先(常务) 孙涵  金龙 谭凌志 秦成  林开平

秘书长:李耀先(兼,2008年6月后由黄海平同志任)

副秘书长:符合  粟华林  郭小军

第十届理事会(2011年)

名誉理事长: 韦力行

理 事 长:姚才

副理事长:李耀先 魏文达、林开平、黄鹄、何飞、黄永新

秘 书 长:廖雪萍

副秘书长:丁溢锋  黄嘉宏

三、本会的主要业务范围

(一)开展气象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

(二)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三)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与气象有关的决策咨询、提出政策建议、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职能,承担气象及相关专业资格认证,接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气象科技政策、规划、科研项目的论证和评估,气象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以及技术职务(称)资格的评审和科技标准的制定等。

(五)举办气象科技展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依法兴办与气象科技有关的实体,增强学会经济活力。

(六)开展气象科技的继续教育,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会员充实新知识。

(七)开展青少年气象科技活动,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八)推动气象科技的交流、协作,组织气象技能竞赛,发挥学会在气象行业内外的纽带作用。

(九)加强同相关学会间的联系,促进相关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

(十)开展民间国际气象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外有关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促进国际气象合作交流。

(十一)编辑、出版、发行气象科技文献、气象学术刊物和科普刊物及相关的音像制品。

(十二)举办为气象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各类科技活动,把本会办成为气象科技工作者之家。

(十三)培养和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气象科技工作者。

(十四)提倡并鼓励会员和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遵守科学道德,发扬协作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十五)加强学会办事机构能力建设,包括工作人员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适应工作的需要和学会的发展。

四、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广西气象学会在区气象局党组、区科协、中国气象学会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各位理事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活动,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培训、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气象学科的发展,多次获得有关部门的表彰。

(一)学术交流

我会围绕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围绕防灾减灾及气象现代化建设,围绕气象部门业务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积极组织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术活动,在推进我区气象科学的发展、繁荣气象科技事业、为各级领导决策咨询服务、促进科技兴桂、科技兴气象战略的实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鼓励气象科技人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我会制定下发了“广西气象学会鼓励基层台站气象科技人员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

1.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广西气象学会首次学术年会于l964年10月21日至27日在南宁召开,收到论文161篇,会上交流46篇,出席代表80多人。1978年、1980年、1981年、1985年、1988年召开了全区范围综合学术交流会。从1997年开始,广西气象学会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区气象学术交流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

从2004年开始,为了加强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与合作,本会与广东、福建、海南气象学会每年联合举办一次“华南地区气象学术交流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

我会分别于2000、2007、2012年承办了由区科协主办的第一、第二、第三届广西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每届论坛都得到广西水利、地质、地理、消防等学会的协作,因此进一步加强了多部门、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论坛设有大会主报告、分会场交流等内容,有关部门的会员踊跃参加论坛交流学习,为广西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三届论坛收集论文共有400多篇。

积极组织发动全区气象科技人员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参加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学会的学术年会、“国际台风会议”、“中越重要天气研讨会”、“全国气候业务技术交流研讨会”、“全国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研讨会”、“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国际洪水和干旱学术研讨会、国际热带气候学术交流会、国际生物气象学术研讨会、热带气象科学研讨会、全国农业气象学术交流会、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全国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学术研讨会等国内气象以及相关学科学术会议交流。

我会于1999年5月21—24日在北海,承办了由我会发起,中国气象学会立项,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区),市气象学会主办的“大西南通道经济发展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82篇,来自北京、南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的气象、农业、环保、生态、海洋等学科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通过了“大西南通道经济发展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倡议书。

由我会提议、区科协主办的“广西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防灾减灾对策研讨会”于2003年9月24日在北海召开,来自气象、水利、环境、农业等行业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收到论文46篇,有39篇论文入编论文集。会后形成了专家建议书,就广西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措施等问题上报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区人大和有关部、委、办、局做决策参考。

近年来,我会组织了16名专家到俄罗斯进行气象科技培训;组织了36名专家到加拿大进行气象科技考察;组织4位专家参加区科协赴欧州科技考察团的考察活动;组织19位专家到澳大利亚考察气象科技;组织了14名专家到台湾进行气象业务考察;通过考察、访问、学习培训,我们也多次接待海峡两岸气象学会同行和国际气象专业人士的参观访问。通过交流,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路,促进了建设广西气象现代化的建设。充分显示了我区会员竞相走向国际、国内学术论坛的实力。

各学科、工作委员会和地、市气象学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了许多学术交流活动。广泛涉及了天气动力、大气物理、短期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通讯、电子计算机、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气象软科学、气象科普等领域。交流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都有长足的进步。

2.办好学术期刊。《气象研究与应用》杂志前身为《台站生活》,创刊于1956年,继后改为《工作简报》、《水文气象通讯》、《广西气象》,2007年改为现名。《气象研究与应用》为综合性气象学术期刊,季刊,1990年前由广西气象局主办;1991年起由广西气象局和广西气象学会主办,2004年起由广西气象局主管、广西气象学会主办。2008年《气象研究与应用》加盟科学出版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近50多年来,《气象研究与应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双百方针”,面向业务,面向科研,面向经济建设。宣传气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成果,交流气象为各行各业服务的经验,传播国内外气象科技最新发展动向和趋势,为区内外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工作的人员提供更新知识和经验交流的园地,促进气象科学和广西气象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中,《气象研究与应用》影响力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省级气象刊物前列。《广西气象科技成果报道和推广应用》获1998-1999年度广西科技情报成果奖三等奖;在2000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在2001年获第四届广西优秀自然科学期刊;在2005年获第五届广西优秀自然科学期刊;在2008年获第六届广西十佳自然科学期刊。

(二)构建社会化气象科普宣传格局

我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制定了《广西气象局、广西气象学会关于贯彻“科普法”的意见》、“广西气象局、广西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计划”,下发了 “广西气象学会鼓励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的倡议书”。在我会的推动下,2012年广西区气象局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成员单位。我会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内容为主线,面向未成年人、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人群大力普及气象科普知识,使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为广西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1.以大型科普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与广西十月科普大行动等大型科普活动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举行报告会、茶话会、座谈会,组织科技人员“上街下乡”、深入社区、学校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咨询,开放气象台站,制作科普展板、图片,组织专家学者在各级电视台、电台、报刊开展气象热点专题报道。另外,2010年9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气象科普宣讲大行动”。该行动围绕“一十百千”的目标展开,即培养一批气象科普创作专家、编成10篇以上气象科普宣讲课件、培训100名以上气象科普宣讲员、举行1000场以上气象科普报告会。截止2011年底,已编写了13个气象科普宣讲课件和《气象科普宣讲大行动宣讲员培训教材》,课件把广西老百姓喜爱的山歌融入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服务中,让气象科普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广西特色;培训了232名气象科普宣讲员;举办了1000多场科普报告会。

2.积极开展青少年气象科技活动。(1)始终坚持做好青少年科普宣传工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开放,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气象台业务工作,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讲座,青少年在实践中接受科普教育,全区气象台站每年接待万余人参观。(2)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派出500人次专家到中、小学校开展科普专题讲座活动。专家的深入浅出、生动的报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3)开展大手牵小手的牵手活动,并为牵手学校建立了红领巾气象站及培训小小气象员。近年来先后与南宁市一中、沛鸿学校、三职高、星湖小学、二十六中、江南路小学等单位开展牵手活动,并帮这些学校建立了红领巾气象站。 (4)举办青少年气象夏令营工作,从1983年开始,每年暑期组织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3.特色气象科普工作有成效。2007年12月~2008年5月在广西境内所有的1.4万多个自然村挂设了2万块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牌。宣传牌设置在村头村尾的交通路口、村委会、农资社、小卖部、肉铺等人们经常往来的地方。宣传牌采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群众介绍了广西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方法让群众对正确的和错误的避灾方法一目了然。

自2010年底开展广西气象科普宣讲大行动活动以来,我会发掘地方特色,协助河池市气象局开展“气象科普山歌”特色科普活动。2011-2012年,分别举办了气象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企业山歌会。通俗、诙谐、幽默的气象山歌,深受欢迎。

4.积极协助各地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截止2012年12月,全区气象部门获得不同级别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含场馆)21个,其中获中宣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四部委)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个,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区科技厅、教育厅和科协命名的“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5个,地市级命名的9个,已开工和正在建设的科普场馆2个。

5.多渠道开展气象科普传播,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气象科普宣传渠道,结合传统方式,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的惠及面。主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声讯、电视(广西有31套电视开通天气预报)、网站(天气网及兴农网)、电子显示屏、微博、农村气象广播和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图书、折页等载体,向公众传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6.积极组织开展科普作品创作。广西气象学会先后组织编发了《气象名词解释选编》、《气象花絮》、《纵观八桂说风云》、《自己学看天》、《广西气候农历》、《科学致富农历》、《气象为农业服务》、《气候专刊》、《天文与气象》、《观天看物识天气》、《气象论文集》、《气象预警常识》、《防御暴雨常识》、《防雷挂图》、《防雷科学光盘》、《新农村气象》等科普作品l0多种,约200万册(张);此外,还组织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发表气象科普文章,科普对象不仅有工人、农民、市民、领导干部,还有中小学生。

(三)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学会重视举荐优秀科技人才工作,积极向中国气象学会、广西科协推荐青年科技奖的人选。从1986年到2012年,中国气象学会共评选了7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我会有16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这一荣誉称号;中国气象学会评选了十二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我会会员罗桂湘获中国气象学会第十二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广西评选了十届广西青年科技奖,我会会员李耀先、罗桂湘分别获得第三届、第九届广西青年科技奖;李耀先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首届青年编辑奖”;李向红同志获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共同授予 “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奖”。广西气象学会在1990年、1999年、2006年评选了三届广西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58名。

此外还评选了1997-1998年度、1999-2000年度、2004-2005年度、2006-2010年度广西气象学会先进集体、学会先进工作者;评选第一、二届、2001-2005年度、2006-2010年度全区气象科普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气象科普作品。

(四)承担社会管理职能

学会紧跟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工作领域。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防雷专业技术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转变管理方式的通知》文件要求,承担了广西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的自律管理工作,制定了四个相关管理办法:(1)《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管理办法》;(2)《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管理办法》;(3)《广西壮族自治区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管理办法》;(4)《广西壮族自治区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考试管理办法》。从2005年开始,组织雷电防护领域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的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依照四个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了防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包括防雷检测技术人员资格和防雷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的管理工作,在每年进行资格考试认证与年审和换证工作。

(五)表彰奖励

多年来,在区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气象学会的关心指导下,学会历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带领全体会员和会员单位共同努力,广西气象学会的工作不断进步,学会组织机构完善,学科设置齐全、各项活动正常、管理制度规范,凝聚力、影响力及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广西气象学会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科协、自治区民政厅、区科协、广西区政府、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的表彰奖励,被评为“学会之星”、“全区先进社会组织”、“广西科协先进学会”、“广西科协学会工作单项奖(科学普及奖)”、广西科协“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行动计划先进集体”、 “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优秀组织奖、广西区政府“全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区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