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各理事单位、各学科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学会:
根据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奖励办法(试行)》、《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奖励办法(试行)》(中气会发〔2015〕15号)相关规定,中国气象学会组织了2016年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的推荐和评审工作。
经本会气象科技奖励与人才举荐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并经第28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授予“中国大陆降水精细化过程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为2016年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尺度系统动热力学新理论和预报新方法研究”等2项成果为2016年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大气能见度测量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 等3项成果为2016年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一等奖,“气候系统中陆地碳氮循环耦合模式的研发应用”等7项成果为2016年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二等奖(具体名单见附件),特此通报。
在此向获奖的理事单位和会员表示热烈祝贺,建议各获奖单位相关管理部门给予相应奖励。同时也希望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大气科学基础研究和气象科学技术进步,取得更多更好成果,在服务改革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促进气象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气象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中再创佳绩。
2016年度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
成果奖、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
一、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授奖
等级
|
1
|
中国大陆降水精细化过程演变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研究
|
宇如聪、李建、原韦华、陈昊明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一等奖
|
2
|
大气科学中变分同化与反演若干关键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
|
黄思训、赵小峰、关吉平、项杰、杜华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
二等奖
|
3
|
中尺度系统动热力学新理论和预报新方法研究
|
高守亭、冉令坤、周玉淑、平凡、杨帅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二等奖
|
二、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获奖名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授奖
等级
|
1
|
大气能见度测量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
|
刘文清、刘建国、程寅、陆亦怀、吕刚、方海涛、钱江、丁志鸿、陈军、王亚平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等奖
|
2
|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系统
|
李维京、宋连春、任国玉、张强、管兆勇、陈丽娟、孙颖、肖风劲、高荣、王遵娅
|
国家气候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一等奖
|
3
|
风云二号卫星基于月球辐射校正的内黑体定标
|
郭强、张志清、陈博洋、冯绚、陈福春、张鹏、杨昌军、王新、冯小虎、李欣耀
|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北京华云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等奖
|
4
|
气候系统中陆地碳氮循环耦合模式的研发应用
|
丹利、季劲钧、黄玫、钱拴、毛留喜、冯锦明、彭静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
|
二等奖
|
5
|
超大城市群复杂下垫面边界层过程及精细气象预报关键技术研究
|
苗世光、许建明、蒙伟光、房小怡、窦军霞、郑祚芳、张亦洲
|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二等奖
|
6
|
中国南海台风模式预报系统(TRAMS)的研发与应用
|
陈子通、戴光丰、钟水新、万齐林、张艳霞、黄燕燕、徐道生
|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二等奖
|
7
|
区域模式台风数值预报系统
|
麻素红、张进、瞿安祥、孙明华、黄丽萍、谭晓伟、胡江凯
|
国家气象中心
|
二等奖
|
8
|
北方果树(苹果、梨、桃、杏、李子)霜冻灾害防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张晓煜、万信、王景红、张磊、李红英、王静、马国飞
|
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北区域气候中心、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
|
二等奖
|
9
|
分布式固态泵浦雷电预警监测系统
|
王敏、周树道、李欣、李博琛、胡耀祖、王辉赞、丁锦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厦门大恒科技有限公司
|
二等奖
|
10
|
便携式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与故障检测平台
|
何建新、张福贵、史朝、王永丽、周红根、 汪章维、舒毅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