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奖励

首页 > 表彰奖励 > 其他奖励

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日期:2013-02-12 浏览量:16629

3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黄菊、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主持大会时强调,党中央、国务院为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隆重授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把荣誉当作新的动力,勇攀科技高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这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暨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符淙斌院士等五人完成的“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是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这一新兴基础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并直接服务于我国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通过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交叉科学集成研究,揭示了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独有的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关键的控制过程,为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基础。

研究发现,处于全球变化速率最大的典型季风区的中国大陆形成了由独特的生存环境结构、功能和分布组成的生物群区,它们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季风驱动的特征:由温度和降水构成的湿润指数是决定大范围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分布的关键性参数;同时, 季风生物群区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的变化又可明显改变地表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水分和物质交换,对区域生存环境产生明显的反馈。因此, 季风系统中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是我国生存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过程。据此提出"季风驱动的气候-生态系统"的新概念。这一概念己发展成为IGBP的一个新的核心计划"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的理论框架。

项目系统地揭示了季风区气候-生态系统的突变现象和几次重大的突变事件的机理。提出季风区,特别是夏季风北缘的气候-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在气候突变中的敏感性的创新观点;首次发现季风气候突变和我国北方的干旱化与全球增暖有密切关系的重要现象:20世纪20年代,全球迅速增暖,南亚季风突然增强,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北方迅速进入干旱期。60年代,全球降温,亚洲季风出现相反方向的突变。这一发现对认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有重要意义。

项目发展了季风气候-生态系统中三个重要过程的模式,其中陆面物理过程和植物生长过程相耦合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率先实现了植被大气的双向耦合;气溶胶-辐射-气候相互作用模式,率先实现气溶胶过程和区域气候的双向藕合;森林生态系统生长演替模式,首创了对常绿和落叶树种相互作用生命史模拟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耦合水、土、气、生诸分量的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成功地模拟了东亚季风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为区域生存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工具。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